by 老實念佛
中佛州淨宗學會官方頻道 「淨宗學會」乃夏蓮居大士於二戰後所倡導之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之組織。淨空法師深知此宗所依,確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門。深望此一組織能普遍推展至全球各處,願諸大善知識,皆能弘演正法,明三世因果,示六道輪迴,表佛性真常,讚淨土超勝;讀誦大經,勸進行者,求願往生,圓成道果,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歸淨域。 本會蓮友於修學中,咸共遵修《淨土五經》及《淨土十要》,尤以《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三種為必修所依,行有餘力,始得研習與本宗相應之大乘經論。學會特重行解相應,心口一如,是以行門咸共發願,盡未來際,遵修觀經三福、六和、三學、六度、 十大願王。三福者︰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六和者︰一者見和同解,二者戒和同修,三者身和同住,四者口和無諍,五者意和同悅,六者利和同均。三學者︰戒學、定學、慧學。六度者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十願者︰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 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疑慮,不夾雜,不間斷,求生淨土,廣度有情。 ——淨宗學會成立緣起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12/18/2020
Email Addresses
0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7, 2024
<p>你會不會修行?會不會用心?</p> <p>我們善於體會師長的心,善於體會成就我們的善知識之心,可以感覺到他們好像手把手在帶我們。因為人容易分別,容易執著,容易因為時空而產生無形的障礙,善知識又沒有在我身邊,善知識已經離開了,這些念頭,其實對自己修學的恭敬心、珍惜的心都會有影響。我們看儒家、佛家的大德在給我們表法,孟子學孔子,孔子不在了,而且是幾百年後了,但孟子學得很好,他是亞聖。所以時空本身不是障礙,是我們產生了執著分別,它就是障礙了。佛家,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也不在了,蓮池大師是淨宗八祖,蕅益大師依照蓮池大師的教誨,他學成功了,他是蓮宗九祖。我們這幾堂課也都跟大家探討到了,我們得看懂佛陀跟他的弟子們的表演、表法,我們也要看懂孔子跟他弟子們的表演,他們表的是什麼法?是來提醒我們什麼?所以孟子、蕅益大師的表法,我們也要深刻領悟,沒有了時空的分別,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輩,他學習師父上人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十年因緣」,這個片子他自己看了三十多遍,結果看到,突然李炳南老師送老和尚的情景就浮現在他的眼前。因為他才剛接觸,他就開始問,那個景像是什麼樣子?現在他的面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聽到這個故事,就想到智者大師當時候讀《法華經》,他很恭敬的讀,結果就入了法華大會,去聽釋迦牟尼佛講了好像是兩品經他才出來,出來的時候告訴弟子們,《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有散,這至誠心,時空突破了。講到這裡,大家希不希望參加《無量壽經》的法會?佛陀在靈鷲山講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態度,「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不能聽完這個故事,智者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可能的,這個念頭就是障礙。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請問一下,佛菩薩來示現,它的原理是什麼?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所說的法,他所做的表演,他要契理,還要契機。什麼叫契機?契眾生之機。他會不會講了一段法?然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他會不會做一個表演?表演完了之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眾生開玩笑嗎?成德初學佛,老和尚剛好講到這一段,我印象深刻,聽明白這個道理。佛菩薩所講、所做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修學的知見建立在這裡。修學首重正知見,我們建立一個態度,經典都是做得到的,佛菩薩的表演,我們是可以效法的。就像師長說的,四大菩薩表修德,我們就是要效法他們這麼修。這段話都很重要,不然我們自己的念頭就會形成障礙了。觀音菩薩他是菩薩,我學不了;地藏菩薩他是菩薩,我學不了。那我們讀《地藏經》怎麼隨文入觀?我們讀《普門品》怎麼隨文入觀?因為有師長這樣的教導,聽經也好,讀經也好,明白了道理,只有一個態度,想著如何做到,不會想做不到。因為佛菩薩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說,好,我今天來表演一個眾生做不到的。他不會起這些念頭的,他是應化的。所以這些理我們明白了,不容易被自己分別執著念給障礙住。而善知識能給我們多大的加持,是我們決定的,不是他們決定的。密宗有三種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護法是成就的根本,所以要感謝護法。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有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成就一件事不容易,就像一個團體它要護持教學平穩,要有不少幹部、義工投入,我們認真的學習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這個護法的恩要念。再來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念祖師,我們念自己依止的善知識,念師長老人家,他隨時都在加持我們。就像一個人能不忘父母的叮嚀,他的人生決定少走很多彎路。因為父母最了解我們,陪我們長大的長輩,最清楚我們的情況。所以我們雖然是修學之人,但要檢查檢查,父母從小提醒我們要改的習氣,我們改了沒有?修行就是兩件事:知過、改過。父母家人最了解我們,他對我們那個提醒,很可能就是最嚴重的過失。修行要真幹,不能做表面,從最難處下功夫,這也是《了凡四訓》上的教導。所以這個加持,我們用心去體會,聽父母的話,聽師父上人的話,他就在加持我們了。真的!每一段教誨,每一集光碟,甚至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哪怕是一篇文章,你誠心去學,真的就像他老人家手把手帶我們一樣。佛在形容佛菩薩的慈悲,「同體大悲」,用誰來比喻?用母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我們容易體會。「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孩子想母親,跟母親想孩子一樣,分不開的。我們閩南話有一句講,我念一下閩南話,因為比較少機會講,愈來愈生疏了,因為自己的母語會有祖宗幾千年的智慧在裡面,而且閩南話它才能念出唐詩的韻味出來。因為唐詩都是按照平上去入,有入聲字的,母語才念得出來,北京話念不出來,北京話是這幾百年比較常用的,但是唐詩已經一千多年了。這句話講,「父母疼子長流水,子想父母樹尾風」。你們有沒有感覺,這閩南話念起來都有點快唱起來了?這就是一種韻。意思就是父母疼孩子像長流水,沒有間斷的;孩子想父母像樹尾風,就是突然颳了一陣風,響了一下就沒了。你看這比喻就很明顯了,都是從大自然裡面舉的譬喻。佛菩薩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我們沒有讀佛經,不知道佛菩薩的同體大悲。我們想佛菩薩,有事情解決不了,阿彌陀佛保佑一下吧!這個時候才想。所以要常常想,剛剛說的,師長老人家是我們加持的根本,他的教誨要隨時想,他就隨時在幫我們,我們都搞得不好收拾了才想到他們,這個孝敬心就不夠。所以佛菩薩這些譬喻讓我們容易了解,父母真的是疼愛子女,都可以為子女犧牲生命。成德要出門,母親心境很難得,她說我把你交給阿彌陀佛了,她不操心了。不然母子連心,她一擔心我,我會收到那個磁場,我也會掛心的。所以操心子女,不夠理智,因為對他、對自己,沒好處。修行人要理智,要幹什麼事?對自己、對孩子都有好處的事,操心不如念阿彌陀佛。你操心了,你境界提升不上去,你念阿彌陀佛,煩惱會輕,智慧會長,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還可以迴向給孩子。這些道理要想清楚,不然那個操心的慣性很強。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我現在這個念頭是覺還是迷?覺悟要做自利利他的事,不做對自己沒幫助,還要讓人家擔憂牽掛,不做這樣的事。真正要利益家庭團體,首先自己的心要安住在正念。我們正念不容易保持,要安住在佛號上,愈念就愈熟,愈念就愈提得起來。我們要想清楚,不念佛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個得想明白。想明白了,要看破,看得破就放得下。我不能再糊塗,胡思亂想造的都是輪迴業,我現在一念相應就一念佛,我念一聲,極樂世界那個蓮花就大一點,不做糊塗事。《三時繫念》提醒我們,「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阿彌陀佛,會念什麼?念貪瞋痴慢,輪迴心;憂慮牽掛,也是輪迴心。你操心孩子,「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祖師這一句教誨,「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結什麼業?輪迴業。我們已經聞佛法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隨時要清楚我的目標,跳出無始劫的輪迴,這是大丈夫所為,這是真解決問題。你現在起的每個念頭,我所說的話、做的事,都要跟這目標相應,不然我就背道而馳了。我一講話,「道人善即是善」,這是斷惡修善,不求世間的福報,所做一切善都是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都是功德。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師長指導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這個念裡面就是強調「於正助道,憶念不忘」,要不在念佛,要不就是在積功累德,正助雙修,都是朝這個目標,每一步方向都是正確的,沒有背道而馳。我們一開始學,修身就是尚道立德,道也是道路,你不能背道而馳。當然我們聽也不要聽出執著點,成德法師今天講,中峰禪師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好,我什麼都不幹了,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你也要有這樣的條件才行,家裡人都是你的護法,讓你一心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用想,三餐都幫你送,你有這個因緣,那我隨喜功德。你沒有這樣的緣,你這麼做,家裡人理解不了,生煩惱。所以佛家講隨緣,大乘佛法事事無礙,你念阿彌陀佛是念佛,你用真心去照顧家裡的人,統統叫念佛。你不要用煩惱心去照顧家裡的人,那就造輪迴業了,差別就在一念之間。「聖狂之分在乎一念」,煮飯的時候用真心煮,我要去供佛了,家裡的人都是佛,禮敬諸佛,那個炒菜也叫普賢行。你邊炒,心量在那裡抱怨,害我不能念佛了,那個炒菜就造業了。所以師長老人家常說「你會麼?」用禪宗這句話。你會不會修行?會不會用心?用真心。所以師長說念佛,這段法語是在淨土宗的專題開示裡面,這個專題是「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菩提心就是真心,怎麼用在生活的點滴裡面?其實這個題目就告訴我們,儒家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是我們《群書治要36O》的第一句,就是教這個。「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真心,不能離。師長講到,念佛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真正用真心了,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不一樣不是念佛。大家知不知道下一句師父講了什麼?師父接著說,「幾個人懂?」諸位仁者,我們懂了沒有?這樣的法語不容易遇到,這樣的開解是圓解佛法。黃念祖老居士有說,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你不能圓解,你對這段教理可能還有加一點自己的分別執著,你圓解了就沒有分別執著。圓解可以圓修,所以一個人修學最大的福報,遇到通宗通教、圓解圓修的善知識,我們修行是直截了當,不繞彎路。師長的經教太容易拿到了,人有一種習慣,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我們要打破這種慣性,老人家每一次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和盤托出,以他一生幾十年修學的智慧、人生的閱歷在幫助我們,我們有「如貧得寶」的心,就能很真誠恭敬去學,就能聽一句納受一句,然後改往修來,照著老人家教的去做,「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p> <p><br></p> <p><br></p>
April 17, 2024
<p>請看《感應篇》第一百零九節: </p> <p>【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p> <p> 上一次跟諸位談到輕慢祖先。現在人,因為沒有人教了,也沒有人講,把這樁事情疏忽了。在中國文化裡面說來,這是大不孝,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知道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祖先到底有沒有?學佛的人,修道的人,中國佛家跟道家對於這樁事情相信,真有!印度一些宗教家,他們都修定,在定中能夠與六道交通,與六道往來。我們在近代看到章太炎先生一些事蹟,他的女婿朱鏡宙老居士跟我很熟,我初學佛的時候,他對我的幫助非常多。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他大概是七十歲,把我當小朋友看待,非常愛護。他給我講章太炎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一般講判官,就像現在這個世間的祕書長一樣,地位很高,用現在的話,就是東嶽大帝的祕書長。他在陰間裡面還見到隋唐時候的人,他是個讀書人,古人的文章讀得多。他說韓愈、柳宗元他都見過面,現在還在鬼道,鬼的壽命長,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章太炎給我們證實了。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的一個月,他們的壽命一般來說大概是一千歲,以他們那個地方來計算。所以隋唐一千多年死的那個人在鬼道裡頭,居然現在還在,章太炎先生見到了。 </p> <p> 我們要想見難不難?不難,跟鬼道往來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只要好好的修行,把妄念放下,少許一點清淨心,這個頻道就打開了,你也就可以跟鬼往來了。我過去有個老同學,也是老同參,明演法師,往年他在桃園大溪,住在那個地方跟屈上師學密,大概十個月的時間,他修行非常認真,十個月的時間他跟鬼就往來了。他告訴我,當然決定不是假話,這個人是很誠實、很好的人。他說晚上黃昏的時候,下午五、六點鐘街上就有鬼出現了,很少,那是什麼?那是他們的早晨。他說到晚上十點鐘之後,滿街都是鬼,人鬼雜居。所以跟鬼道打交道,不要什麼上乘功夫,稍稍有一點功夫就見到了。他說真有,不是假有。 </p> <p> 子孫不孝,這一些先靈他們心裡非常不舒服,非常難過。如果是大逆不道,我想這一些祖先對這些後世的兒孫,一定也有懲罰的措施。所以中國古代對於祭祀祖先是列在第一個、第一條,你們讀《儀禮》、讀《禮記》,第一篇就是祭禮,祭禮也稱為吉禮,吉祥的吉,這是孝道,這是人倫的根本。如果人對於祖先都忘掉了,用輕慢之心,這個社會就有了問題,而且會有嚴重的問題。今天大家只知道社會動亂,災難頻繁,不知道它怎麼來的,兒女為什麼不聽父母的,學生為什麼不聽老師的,這個根就是「輕慢先靈」。 </p> <p> 第二句『違逆上命』,就是現代的話講不服從領導。在社會上,被領導不服從領導,兒女不服從父母,學生不服從師長,員工不服從老闆,這個社會像什麼社會?古人講:「亂臣賊子」,亂臣賊子從哪來的?就從這個地方來的。為什麼下不能服從上?中國諺語所謂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居上位有上位之道,你能夠明其道、行其德,哪有在下不服從的道理?這是所謂「以德服人」。可是現在道沒有人講,德也沒有人行了,天下大亂。我們要知道今天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在哪裡?實在講是「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國不國」,今天是處於這麼一個時代。上能夠行其道,下必定能夠敬之以禮。可是今天明道行義也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真正通達的人,要有非常的耐心。整個社會群眾,沒有受過聖賢的教誨,學佛的人雖然多,只知道念經,只知道祈福,對於經論的大道也不明瞭。面對當前的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誘惑,這個誘惑的力量比起過去增加千百倍都不止。什麼人能夠不受誘惑?太少太少了!大家在今天所看到最佳的榜樣,許哲居士不受誘惑,但是今天社會像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古時候這種人比例佔多數,十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兩個,所以天下太平,國家大治。 </p> <p> 佛在經論裡面常常勸導四眾同學,「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不受名聞利養的誘惑,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才能永脫輪迴。我希望在此地年輕的法師,努力學習,講經的技術不難學,最重要的是德行,沒有德行自己不能成就。首先我們要有能力辨別利害、辨別善惡、辨別邪正、辨別是非,你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自度,你才能幫助別人。實在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諸位能夠盡形壽,受持《阿彌陀經》、《感應篇》這兩樣東西就夠了,佛家講的持戒念佛,這就夠了。並不是每天把這兩本書念個幾遍,那個沒有用處,要明其義,這裡頭講的一些道理、方法、境界要明瞭,要行其道。把佛陀的教誨,《感應篇》這一千七百多個字,字字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要把它做到。 </p> <p> 我們待人以誠,人家待我們虛偽;我們所作所為真實利益眾生,眾生對我們懷疑,對我們沒有信心,我們還是要認真的去做,絕不因為外境所動,這就叫禪定。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智慧,定慧等學。這一生度不了眾生,也給眾生阿賴耶識裡面種下金剛種子,這一生他的緣沒有成熟,他的業障習氣太重。我們同學當中,我看得很清楚,他們聽我講經聽多了,有一些聰明人,我講到前面,下面要講些什麼話,他都知道,毛病習氣就是改不掉。這是什麼原因?習氣太重,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是古人說的。我們學習最好是從年少,但是少年、青年的時代我們都空過了,沒有緣分接觸正法,中年以後才遇到。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我就非常感慨遇到得太遲了,能讓我早十年聞法,我今天的成就不止這個樣子。現在我們都已經到中年了,只有所謂的「亡羊補牢」,自己要珍惜往後這一點的命光,我們還有多少日子?要好好的善於利用,成就自己的道業,免墮三途。能夠奉行《感應篇》,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 </p> <p> 諸位在這個書裡頭,你也能夠很明顯的體察到,世法、佛法都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而孝親實實在在是不忘祖宗恩德,怎麼敢輕慢先靈?不忘老師的教誨,報師恩!如果你對於修學稍稍功夫得力,從哪裡見?從這個地方見。如果你的心、行為具足這八個字,「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你不論怎麼用功學習,全都落空了,假的,不是真的。世法佛法真正學問有一點心得,表現在「孝親尊師」上。諸位細細想想我這句話,細心去體會,必然的道理。不懂得孝親,不懂得尊師,這是無學之人,讀書也是白讀了,求學白學了。你要問為什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明理,道理真正明瞭了,哪有不落實的道理?不落實、不能落實,那是空的。所以世出世間法,理要是真正明白了,決定落實。 </p> <p>看他學問到什麼樣的層次,最低的水平是「明禮」,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都能做到,但是他著相,禮是著相的,禮尚往來。比這個水平高一點的是「行義」,行義是義務,我為眾生服務,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行義!不要求,我對別人好,不要求別人同樣來對我,這是行義,比禮高了一層。再往上提升是「行仁」,仁是真正有愛心,真正有恭敬心、有愛心。再往上提升是「德」,最高的是「行道」。在佛法裡面講能夠行道的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行道,四聖法界行德,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行德,談不上道。天人行仁,你看看天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心是「慈悲喜捨」,慈悲是仁,他行仁。在我們這個人間能夠行到義,行到禮,就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不能不懂。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世間,內裡面行的是大道,外表上示現的是仁、義、禮。你看看諸佛菩薩的示現,世出世間聖人,是不是這樣為我們表演的?是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就清楚了,通達明瞭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p> <p><br></p> <p>恭選自『太上感應篇』 (第180集) 2000/3/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80 </p> <p><br></p> <p><br></p> <p><br></p>
April 15, 2024
<p>護法要有智慧、要有福報,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對佛法只有害,沒有好處,這個不能不知道。佛法興衰、宗教的興衰,都看這十年。這十年當中,興,興起來了,興不起來,就衰下去了,這個十年是關鍵的年。你積德,這個時候,你造業,也是這個時候,無論在家、出家都要重視。錯誤的,無間地獄,正確護法的,你心裡想往生,統統可以往生,佛力加持。關鍵的是這個時候。像我過去遇到的韓館長,可遇不可求,太難得了,稀有!真正熱心護持,沒有名聞利養這些念頭。佛門要認清楚真正的護法,弘法、護法都很不可得。在家、出家,弘法、護法,要認清楚。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規矩了,都是搞個人的名聞利養、利害得失,沒有替佛教去想,沒有為正法著想,這個罪過重。無論出家、在家,在家是護法,出家是弘法,都造很重的罪業,死了以後就知道了,知道來不及了。造罪修福,佛門裡頭是第一功德,你如法,如理如法,修福,來救佛教;你要是隨著自己搞名利的話,你墮無間地獄。沒墮地獄不知道,墮地獄就曉得,太苦了,不值得。修福怎麼修?大家都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念阿彌陀佛。什麼福報最大?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福報最大。所以我說都知道、都不知道,說穿了都知道,不說穿了都不知道。在這個世間吃一點苦頭好,消業障。不要以為他侮辱我、他欺負我、他騙我、他害我,好處,替我消業障。不知道感恩,還說這個人是我的冤親債主,不知道自己的業怎麼消掉的,不曉得。心地清淨就是福,心生煩惱就是業,就是罪業。問你每天是生煩惱的多,還是生歡喜、再就念佛的心多?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都造罪業。人生第一樁大事,就是決定不能再搞輪迴,輪迴太苦了。我沒有讀過什麼中國書,外國書就更不必說了,但是我會想到很多事情,尋找的答案都很正確。喜歡讀書,喜歡人讀書,自己讀書沒有機會。自己還能識貨,什麼是真的假的,騙不了我,我看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所以像我這種學歷、經歷,都是應該幹粗活的,不認識字的,可是我對很多事情,一看、一聽就清楚、就明瞭,這都屬於智慧,妄念少,分別執著少。別人很多,它起作用,他迷了,我妄想分別執著比較少,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夠辨別,你一說我就懂,所以容易抓住機會。相信佛菩薩決定有,鬼神決定有。憑什麼相信?《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菩薩從哪來的?心想;閻王、小鬼從哪來的?也是心想。你心要不想,全沒有,沒有佛菩薩,也沒有三惡道,都是想的。想什麼?貪瞋痴。貪是鬼道,誰不貪?你沒有貪瞋痴,你就沒有三途,三途這麼來的。所以佛給你講理,理講得很圓滿。我不願意見三惡道,我不願意墮三惡道,貪瞋痴斷掉。怎麼學?看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薩,凡夫就我一個,就謙虛了,傲慢就沒有了。這叫真修行,修行就是改變念頭。財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你要想發財,布施;你布施得多,你財就多。你要不肯布施,財堆在那裡,那不是你的,那土裡頭的。我們這一生,我命裡頭沒有財,章嘉大師就教給我學財布施。沒錢,一毛有沒有?一塊有沒有?我說還差不多。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沒有,不能沒有布施的心,心量要大。我們從一點一滴,印書,我們出一塊錢、兩塊錢也不嫌少,早年我們就做這些事情。我一生用錢很小心,不向人化緣,錢供養多,多做;少,少做;沒有就不做,絕不要找麻煩,就很自在。人只要能把貪瞋痴放下,就能入佛門,能入聖賢之門,過一個快快樂樂、幸福美滿的人生。講課第五回,我是現在講的對象,鎖定在求往生,幫助人往生,這叫真成就;不能往生,全都是搞假的。往生有沒有把握,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自己做主,只要真肯把這個世緣放下,決定往生!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佛絕不會妄語。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至高無上的法門、究竟圓滿的法門,為什麼?能保證你一生成佛,關鍵你要不要。真信,沒有一點懷疑,凡是有障礙的統統丟掉。障礙就是貪瞋痴慢疑,這是障礙;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所以我勸大家,我們要找榜樣,內要學佛,統統放下,絲毫不沾染;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與任何人相處,和睦、溫和、善良、節儉、忍讓,好!一生得自在。不爭名、不爭利,你們要都給你,大家歡喜。佛法是心法,是自己的真心,與外面沒有關係,外面的世界是這個真心的影子,影子的善與惡是起於自己念頭。你的心清淨,沒有東西,都是善的;心裡有分別、有執著,外頭境界就染污了。這個執著,這東西很難,無量劫的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明知故犯。所以世出世法第一步,謙卑,非常重要!天主教聖母瑪利亞謙卑,做模範給人看。成敗關鍵在放下多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從心裡放下了,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大乘佛法,肯定得三寶加持,不但壽命、福報現前,智慧增長。自己到不知不覺的時候,都是解行相應,行在解中,解在行中。入這個境界,這是真正的佛法。現在就是沒有這種人,你有解的不能行;真想幹的,不知從哪裡下手,所以麻煩就在這個地方。社會上有福報的、有能力的不提拔你,不但不提拔,還想方法把你壓下去,不讓你出頭,這是今天整個世界各行各業裡面的風氣。所以災難多,災難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所感得的。對於人才,有才無德要包容,心量要拓開、要包容,把這個難關度過。同時正面、負面都是學生的好教材,學生真正會學,真得受用。這是社會現在的面目,它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能適應,你就被淘汰掉了。你要隨順,就得隨順這個環境,在這個裡面求得一個和睦相處,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他會被感動的。相信人性本善,《三字經》上教小朋友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要記住,真的不是假的。他為什麼不善?學壞了。所以不能有負面的樣子,負面的榜樣把人全教壞,這罪過無量!正面的好榜樣,把人都教好了,功德無量!這個功德在自己,就是所謂的壽命延長、福報增長,事業會愈來愈順利,功德天天在累積。這佛門說的,真話,不是假的。意見不和,可以暫時離開,讓他緩衝一下,到他想通了再集合起來,好事情!真正學佛的人信,佛所說的話不懷疑,完全是真的。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是講什麼?人與人的關係,人跟我的關係,我跟人的關係,要回到這個定位,不能對立。為什麼不能對立?本來是一體。這個體就在現前,現前的什麼?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法身是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一個身,只是變現出來的現象不一樣。諸佛菩薩隨順性德變現的,沒有起心動念,現的十法界,法身佛,法身佛所住的境界,《華嚴經》上登地才是法身,初地以上,往下帶的有染污,所以有應身、有化身,應化身。沒有一法能逃出這個範圍,所以一切法就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為什麼要相親相愛,道理在此地。他不跟我相親相愛,他不知道,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的,主動的跟我們相親相愛。諸佛菩薩跟我們相親相愛,我們凡夫跟諸佛菩薩距離愈拉愈遠。往生,能不能往生?問得好。如果學佛不能往生,空過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自己。你自己想往生,決定得生;自己把它當作一句開玩笑的話,不認真去學習,那就去不了。往生的條件,信願行。頭一個條件,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不是假的。佛菩薩不會妄語,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以為佛菩薩會騙人,那大錯特錯!第二個發願,我願意去,那地方太好了,為什麼不去?真信、真願,這兩個條件就夠了,就有資格往生,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三輩九品,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不關往生,往生是你真願往生。你沒有功夫,平常一句佛號沒念過,臨終念十句,往生了。品位很低,同居土下下品,但是他無量壽,他只有向上提升,不會墮落,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個要是疏忽了,真叫罪業。這麼好的緣分,你沒有抓住,這個過失不能原諒。所以淨業三福、三皈依、十善,一定要遵守。大眾相處,六和。道場是興是衰看什麼?看人,這裡面人與人都和睦相處,決定興旺;這個批評那個,那個批評那個,決定衰敗。道場不管大小,這個標準決定不錯,你細心觀察。人要學會讚歎別人,不跟人結冤仇。我們特別選定的,最後普賢菩薩十願,這是過去學《華嚴》、講《華嚴》,提出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讚歎如來,到普皆迴向。迴向把心量拓開,包容,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要把他當佛菩薩看待。這個世間事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幹假的造罪業,幹真的往生極樂。我們當年學佛,出來學講經,李老師限定,沒有過四十歲,不可以上台,怕年輕守不住,自己犯規。很多,真的很多。教佛學院沒有問題,那是有限制的,出來講經,一定要四十以上。現在看看,四十以上都不行。所以李老師講的話,經驗之談,你要不遵守就出事,一出事,前途都毀掉了!財色名食睡真可怕,地獄五條根。我什麼名也不要,什麼權力也不要,我說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們懂吧?什麼是最高的享受?一生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最大的享受。我說這個我做到了,所以真是快樂,一生沒有怨恨任何一個人,沒有跟人結冤仇。頂多講經,一個禮拜,看體力,體力好一天講一次,一個小時,體力要差一點,一個星期講一次。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一個星期一次,沒中斷過。人要真懂得這個,最高的享受是清閒無事,這是最高的享受。國外,我現在就是幫助全世界每一個宗教培養接班人,幫助他們訓練講經弘法人才。大家一定要記住,學佛了,千萬不要學到地獄去。佛門跟地獄是隔壁,摸錯了門就進去了,那很可怕!嚴守五戒、十善,就不會墮地獄。我們淨宗,當年在美國成立的時候,提出五科,就是持戒。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奉事師長,尊師重道,必須得落實,不落實不行。</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