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老園丁
<p>走過人生上半場的大風大浪後,開始步入70歲的旅程,回歸家庭、落地生活、面對自己,分享靜好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所感⋯,願你我一起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美好與幸福。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5/2/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6, 2025
<p>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br /> <br />天母晨㬢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br /> <br />高牆的另一邊,是春光 <br /> <br /><strong>清明時節,細雨紛飛。與幾位退休的企業老友聚餐閒敘,話題從時政轉入私領域,田兄一席關於「高牆理論」的談話,語帶省思,卻意外地觸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弦。我想,這樣的智慧,值得被更多人聽見。</strong> <br /> <br /><strong>田兄說,夫妻之間,在退休之前,多是並肩打拼的戰友。生活如江湖,外務奔波,情感之間留下的,是責任的痕跡與默契的縫隙。直到退休,一切歸於靜定,兩人朝夕相處,才赫然發現:原來彼此的心中,已築起一道無形的高牆。</strong> <br /> <br /><strong>這堵牆,不是怨,不是恨,而是一層層年歲堆疊出來的差異與沈默。也許是價值觀的偏離,也許是生活節奏的不再同步,也可能只是日復一日忽略了的關心與傾聽。這樣的牆,不能否認,更不宜強拆,而應以陪伴與理解,一點一滴地鬆動它、溫柔地對待它。就如同柏林圍牆的倒塌,並非一夕之功,而是時代與人心合力的結果。</strong> <br /> <br /><strong>田兄說得好,破牆的起點,不在於激烈的表達,而是細微的關照。她的擔憂,她的渴望,她的沉默之處——若能用心去看見,去回應,那就是一條通往她心裡的小徑。你不必大聲宣告,只需靜靜站在她身邊,讓她知道:你願意,陪她走下去。</strong> <br /> <br /><strong>他還提到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照顧好夫人,從而照顧好自己。」說這話的田兄,過去曾是事業場上鐵血果斷的人物,如今卻願意承認,那些年建立起來的自我與尊嚴,也可能成為親密關係的阻礙。他說自己仍在修行,學著卸下鎧甲,學著柔軟。</strong> <br /> <br /><strong>若將婚姻比作修行,那麼晚年的夫妻生活,便是一場回歸初心的練習。不再是「老來伴」的標籤式存在,而是重新學會如何在平凡生活裡「相看兩不厭」,看見對方曾經也依然動人的靈魂。</strong> <br /> <br /><strong>得道者多助,但這裡的「道」,不是玄之又玄的哲理,而是一種深刻的人情之理,是懂得在歲月的縫隙中,修補一點溫情、一點理解。</strong> <br /> <br /><strong>這高牆,不在遠方,不在敵意之間,它在人與人最親密的關係裡。愛的藝術,不是劇烈的燃燒,而是日復一日的柔情,是願意持續看見對方的那雙眼睛。</strong> <br /> <br /><strong>當我們終於走過這座牆,你會發現,牆的另一邊,是春光。</strong></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March 17, 2025
<p>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br /> <br /><strong>{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系列三- 案例篇</strong> <br /> <br /><strong>前陣子,我分享了「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的觀察篇及行動篇,探討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人際關係,甚至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方式。最近我又剛好接續觀看了Netflix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這部浪漫喜劇,劇情圍繞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養成與相處模式、鄰里朋友間的互動,以及男女主角(「媽媽朋友的兒子」與「媽媽朋友的女兒」)之間的情感發展。全劇共16集,故事的張力正是來自這些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因原生家庭無形影響所產生的糾結與衝突,因此這部劇可以說是原生家庭無形影響力的絕佳案例,透過角色間的互動,生動展現了家庭背景如何塑造個人的行為模式與情感關係。</strong> <br /> <br /><strong>這部劇讓我再次思考,我們真的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還是我們終究會回到過去習得的模式?而這樣的思辯過程不僅是我對影劇的剖析,更是一次對自我內在世界的探索。譬如透過劇情的發展,我也開始省思父母對我的影響、我對子女的影響,以及與伴侶相處互動的種種模式。幸運的是,現今我們可以運用生成式 AI(如 ChatGPT)來迅速獲取心理學理論的分析,幫助我們在Marco 層次快速、初步理解自身情緒的運作機制,以及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影響因素。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透過這些分析與省思,我試圖釐清並梳理家庭生活對自己言行模式的影響。</strong> <br /> <br /><strong>這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一種對自身語言與行為模式的反思與調整,也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提供你們一些參考與啟發。</strong> <br /> <br /><strong>下面,是我用 ChatGPT 協助整理我的觀看後的觀察與觀點,並加以梳理使論述更具條理,以便我們能更深入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究竟如何無形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strong> <br /><strong>~~~~~~~~~~~~~</strong> <br /><strong>一、什麼是「媽媽朋友的兒子」?我們為什麼總在比較?</strong> <br /> <br /><strong>光是這部劇的名字,就充滿了東亞文化中特有的「比較心理」。「媽媽朋友的兒子」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從小影響我們的隱形標準,媽媽們總是會拿別人的孩子來和我們比較,彷彿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無缺的。而這種比較,不只存在於學業成績,甚至延伸到未來的職業發展、感情選擇,甚至婚姻關係。</strong> <br /> <br /><strong>在這部劇中,男主角崔承效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是韓國建築界的明日之星,外型出眾、能力卓越,媽媽對他的成就感到無比驕傲。而女主角裴石榴則是一個曾經被視為「前途光明」的職場菁英,卻因一次人生挫敗而離開了公司,變成了無業遊民。</strong> <br /> <br /><strong>這樣的對比,讓我想到我們在家庭中被灌輸的「成功公式」。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變成某種樣子」,成績要好、工作要穩定、人生要有規劃。但當我們發現人生並不是直線發展,而是充滿變數時,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偏離了「媽媽朋友的標準」,我們會如何看待自己?</strong> <br /> <br /><strong>這部劇,其實不只是浪漫喜劇,它更是一場「自我認同的掙扎」。</strong> <br /> <br /><strong>二、為什麼我們總是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strong> <br /> <br /><strong>在心理學上,家庭動力學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內化家庭的互動模式,並在自己的人生中複製這些模式。這點,在男女主角的親密關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strong> <br /> <br /><strong>1. 迴避型 vs. 焦慮型依附:他們愛得很累</strong> <br /><strong>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人的依戀風格主要分為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等類別,而這部劇中的兩位主角,很明顯展現了典型的焦慮-迴避關係。</strong> <br /><strong> • 崔承效:迴避型依附</strong> <br /><strong>他是「完美男神」,從小被教導要獨立、要強大,他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害怕過於親密的關係,因為他無法承受「依賴」帶來的負擔。所以當石榴需要情感支持時,他會本能地保持距離,甚至逃避。</strong> <br /><strong> • 裴石榴:焦慮型依附</strong> <br /><strong>她在職場受挫後,對人生產生了動搖,潛意識裡,她渴望找到一個可以「補償」她內心不安的伴侶。她希望承效能給她穩定的情感依靠,但每當她試圖靠近,他卻退縮,這讓她更加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strong> <br /> <br /><strong>這種「你越靠近,我越逃」的模式,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而這,其實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strong> <br /> <br /><strong>如果我們的家庭中,父母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迴避親密關係。相反地,如果父母的愛帶有不穩定性,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關係中變得焦慮,渴望不斷地獲取確認。</strong> <br /> <br /><strong>這部劇,其實就在描述這種隱形的情感模式。</strong> <br /> <br /><strong>三、我們如何跳脫這種模式?</strong> <br /> <br /><strong>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總是不自覺地重複原生家庭的模式,那該怎麼辦?這裡,我想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法:</strong> <br /> 1. <strong>覺察自己的依附模式</strong> <br /><strong>先問問自己,你在關係中是容易依賴對方,還是習慣保持距離?當你有情緒時,你會選擇表達,還是壓抑?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就能在關係中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strong> <br /> 2. <strong>重塑自我價值,不再依賴外在標準</strong> <br /><strong>劇中的石榴,從一個「標準的成功者」,變成了一個需要重新尋找方向的人。這代表著一個過程:當你不再符合社會期待時,你還能如何定義自己?</strong> <br /><strong>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我們需要學習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內在,而不是外在比較。</strong> <br /> 3. <strong>學會健康的溝通方式</strong> <br /><strong>在關係中,當你發現自己在用「原生家庭」的方式對待對方時,試著換一種方式說話。例如,如果你是焦慮型依附的人,當你感到不安時,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現在有點焦慮,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我需要一些安慰。」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strong> <br /> <br /><strong>結語: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strong> <br /> <br /><strong>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但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崔承效和裴石榴,正在經歷這樣的覺察與改變,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關係中需要學習的功課。</strong> <br /> <br /><strong>如果你也曾經發現自己不自覺地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如果你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全、不被理解,那麼請記住,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挑戰。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影響,我們就有機會改變它。</strong></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March 14, 2025
<p>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br /> <br /><strong>{</strong>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行動篇<strong>(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選擇)2/2</strong> <br /> <br /><strong>根據我在上一篇對原生家庭的無形影響的觀察,我好奇想了解 ChatGPT 會提供怎樣的分析與建議。令人驚訝的是,ChatGPT 巧妙地扮演了心理諮商師的角色,將我的觀察與論點加以梳理,使其更具邏輯性,同時也基於心理學理論提供了具體建議。</strong> <br /> <br /><strong>為了讓你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些分析與建議,就將 ChatGPT 在 2025 年所提供的內容完整附於後文,供你們參考。</strong> <br /></p><ul><li><strong>什麼是原生家庭?</strong></li></ul><p> <br /><strong>首先,我們要來定義一下 「原生家庭」。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也就是我們的父母、主要照顧者,甚至是兄弟姊妹所共同塑造的家庭氛圍。在這個環境裡,我們學會了怎麼表達情緒、怎麼與人互動,甚至對「愛」的理解,也往往來自於這裡。</strong> <br /> <br /><strong>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認為,幼年時期我們與照顧者的互動方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如果童年時期,我們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通常比較能夠與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但如果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感受到忽視、批評,或者缺乏情感上的支持,那麼我們可能會在關係中變得焦慮、不安,甚至害怕親密。</strong> <br /></p><ul><li><strong>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strong></li></ul><p> 1. <strong>行為模式的無意識複製</strong> <br /><strong>我們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把這本「經」帶進了我們的生活。例如,從小生活在高壓或批判性的家庭,長大後可能會無意識地對伴侶或孩子有相同的高標準,甚至用類似的方式批評對方;或者,如果我們的父母在爭吵時總是冷戰、逃避,我們可能在衝突中也會選擇沈默,而不是溝通。這些行為,常常不是刻意的,而是來自於我們的「無意識學習」。</strong> <br /> 2. <strong>無意識地期待對方「補償」自己</strong> <br /><strong>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 「補償性需求」,意思是 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希望伴侶或朋友來填補自己童年時期的情感缺失。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與認同,他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過度期待伴侶給予無條件的關注,一旦對方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就會產生失落與憤怒。而這種期待,往往會讓關係產生壓力,因為我們無形中把自己過去未滿足的需求,加諸在現在的伴侶或朋友身上,而對方卻無法真正填補這個缺口。</strong> <br /> 3. <strong>情緒雷點的觸發(Trigger)</strong> <br /><strong>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個小小的事件,突然讓你情緒爆發,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反應這麼大?這通常與 童年創傷(Childhood Trauma) 有關。當我們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某些傷害未被處理,它可能會像一顆「未爆彈」,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直到某一天,在某個情境下被觸發(Triggered)。例如,童年時常常被忽視的人,可能在伴侶沒有秒回訊息時,內心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覺得自己「又被拋棄了」;或者,從小在家庭中總是被批評的人,可能在聽到伴侶一句建議時,就會感到被指責,進而產生強烈的防衛反應。</strong> <br /></p><ul><li><strong>我們該如何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strong></li></ul><p> <br /><strong>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 如何面對它、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以下幾個步驟,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避免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傷害:</strong> <br /> 1. <strong>覺察(Awareness)</strong> <br /><strong>首先,我們要開始練習「覺察」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特別容易生氣、特別容易受傷,試著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是來自現在的情境,還是來自過去的經驗?」多數時候,我們的強烈情緒,其實是「過去未被解決的問題」在現在的投射。</strong> <br /> 2. <strong>釐清與接納(Understanding & Acceptance)</strong> <br /><strong>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之後,不要責怪自己,更不要責怪原生家庭。父母也許有他們的限制,他們也可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受過傷,所以他們才無法給予我們更好的支持。當我們願意理解並接受這些過去的影響,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改變。</strong> <br /> 3. <strong>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行動(Change Your Pattern)</strong> <br /><strong>當你發現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補償性需求」,或者經常因為情緒雷點爆發,試著 在當下停下來,問自己:『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也許可以試著改變對話方式,或者主動告訴對方:「剛剛你的話讓我有點受傷,因為它讓我想起童年的某些經驗。」當我們開始用不同的方式溝通,我們就有機會改變關係的動態。</strong> <br /> 4. <strong>尋求專業協助(Professional Help)</strong> <br /><strong>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甚至讓你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心理諮商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透過專業的引導,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進一步釋放過去的傷痛。</strong> <br /> <br /><strong>結語:我們不必成為原生家庭的囚徒</strong> <br /> <br /><strong>雖然我們的童年經驗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但我們的人生仍然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覺察、理解、改變,讓自己從「無意識的複製」變成「有意識的創造」。當我們願意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願意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互動,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再是枷鎖,而是我們成長的養分。</strong> <br /> <br /><strong>願我們都能更 ”有意識” 地面對[原生家庭的無形影響],而讓自己能活得更自在、更有選擇權,進而成為更成熟、更完整的人。加油!</strong></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