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aixin.com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3/27/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28,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商务 宣发|孙坤</p><p>2025年4月以来,素来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避风港”的美国国债,经历了一场狂风骤雨。</p><p>4月7日至11日,在美股大幅下跌的同时,被当成“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56个基点(BP)、一度触及4.53%,创下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攀升44BP、最高触及4.97%,创下1982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p><p>由于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呈反向关系,收益率飙升,意味着市场的抛售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这是比美股动荡更重要的信号。</p><p><br></p><p>————————————</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美债信号》,让我们看看,美债动荡,到底对全球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p><p><br></p><p>美国前财政部长、美联储前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认为,这样的市场走势“极不寻常”。她指出,通常,当形势混乱且不确定性很高时,投资者渴望投资安全资产,即买入美国国债,这往往会压低国债收益率,但此次美债收益率走高;再者,美债收益率上升通常会吸引资本流入美国,提振美元,但此次美元同步下跌。她认为:“这表明投资者开始回避美元资产,并对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基石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产生质疑。”</p><p>国债收益率上升伴随着本币贬值,往往是新兴市场危机的标配,另一位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直指现在的政策令美国有阿根廷化之忧。当下也让人想起2022年9月英国国债和英镑的走势:时任英国首相利兹·特拉斯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强推减税,最后以特拉斯辞职、英镑反弹告终。谁曾想到,类似情景似乎也出现在了美国。</p><p>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立场戏剧性地软化,取消了对绝大多数国家“对等关税”的额外高税率。外界议论纷纷:美债压力是否系主要原因?</p><p>目前美国国债总额为36.22万亿美元,其中不足9万亿美元为外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的年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而2024财年(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美国的财政收入为4.9万亿美元。</p><p>2025年美国国债全年到期规模约1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需完成债务展期操作。根据非营利组织“负责任的联邦预算委员会”(CRFB)计算,后续新发行的国债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美国财政部平均利息成本将增加约1870亿美元。而即将离开“政府效率部”(DOGE)的埃隆·马斯克大刀阔斧地干了一个季度,砍掉的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不过1500亿美元。</p><p>在美国长期国债大跌的几天中,抛售来自何方?</p><p>“我认为很难切实了解。”当地时间4月16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回答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的提问时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他提及,近期对冲基金在杠杆交易中正在进行一些去杠杆。</p><p>过去十几年,美国国债市场的持有者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长期持有者占比下降,外国投资者占比从2008年峰值的约50%降至不到25%,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国外货币当局持有者。据美财政部4月16日的最新季度数据,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8.817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与共同基金占比上升,分别达到10.3%和19.3%,均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p><p>抛售后所得收益能放于何处?</p><p>一般有三个选择:一是汇回本国,但快速汇回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二是投向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如欧元、日元、瑞郎近期的快速升值,但其他市场的政府不会欢迎单一市场参与者持续大规模买入本国货币和资产;三是将更多资产转向新兴市场主权债务或实物资产等另类资产,但这些资产可能缺乏流动性,表现出高汇率风险,甚至存在不能收回本金的风险,因而通常不是典型的储备资产。</p><p>抛售并非经济上的合理选择,除非认为美债即将出现被冻结或违约的极端情境。</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力为、丁锋、王石玉,除了美债剧烈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外,文章中还剖析了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以及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避风港”的美债根基是否因此发生动摇。</p><p><br></p><p>《特别报道:滥用保肝药》</p><p>一名与乙肝病毒对抗了28年的患者李平(化名),辗转过7家医院,开销接近20万元。他长期服用或者注射各种保肝药——最多一次输了88天,后来出于“钱的考虑”停了保肝药。李平与妻子打工20多年,在建筑工地绑钢筋。</p><p>他不知道的是,他咬牙买的保肝药,实际上治疗乙肝的医学证据并不多,目前世卫组织在各类肝炎的诊疗指南中都不推荐保肝药,甚至也没有被国内部分权威肝病专家认可。</p><p>实际上,乙肝患者最急需的是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国家医保局推行药品集采后,恩替卡韦的月费用仅为5元。但中国乙肝治疗出现了“主菜不贵,凉菜昂贵”的怪现象,病人要在疗效不明的保肝药上花去数百元,也给医保带来负担。</p><p>肝脏本身就可以自我修复,假以合理时日,相关医学指标会自行恢复。利用保肝药让这些指标迅速降低后,长远看能否真正起到“保肝”“护肝”的效果,还没有研究能回答。</p><p>但当下境况矛盾很明显:保肝药疗效存疑,却用量攀升,医保报销比例不低。它为何在医院大行其道?真正适用于哪些患者?怎样方能做到放心用药?更多内容请看《特别报道:滥用保肝药》。</p><p><br></p><p>《“地王”重出江湖》</p><p>在一些核心城市,土地市场久违地出现了一些生气。根据华泰证券统计,2025年一季度,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至少有26宗成交宅地加冕所属区域近十年来的单价“地王”。</p><p>“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端一系列利好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积极情绪。招商蛇口董事长蒋铁峰表示,“市场热度上升之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多个核心城市真正拿出了‘压箱底’的宝地。”过去多年,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域很少有新增供应,此前楼市持续低迷,地方政府更不会轻易“亮出”地块,核心区域的需求因此一直得不到有效满足。核心城市此时争相推出优质地块,也是为了抢收开发商。</p><p>这一轮土地市场“高热”以点状呈现,不同能级城市显著分化,一季度,三、四线城市的土拍仍然以底价成交为主,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三年多,开发商的销售重心基本聚焦在去化能力较强的核心城市项目上,低能级城市的土储仍然积压在手,高能级城市则出现阶段性“断货”。为了保障持续运营,房企急需在核心城市、核心区域补仓。</p><p>作为近年土地市场的主力军,国企开发商普遍吸取了过往教训,对地块精挑细选。大型房企深圳投资负责人告诉财新,房企优先保证资金安全,然后才愿意参拍优质地块,也因此愈发青睐占用资金较少的小体量地块。房地产是宏观经济重要一环,后续政府是否会有增量救市政策推出?未来,房企投资信念能否坚定下去?更多内容请看《“地王”重出江湖》。</p><p><br></p><p>《关税扰动全球车市》</p><p>汽车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分工,但美国特朗普关税贸易战打乱了秩序,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包括零配件供应链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陷入迷茫。</p><p>特朗普竞选口号之一是“重振美国汽车业”。他曾经放出豪言:“在本次任期结束后,全世界都将谈论“密歇根奇迹”和底特律的重生。关税是他放出的第一个“大招”,美国原本对进口乘用车普遍只征收2.5%的关税,当这一数字突然增加到25%,全球汽车产业迅速掀起狂风暴雨。</p><p>一封代表广泛车企的联名反对信中写道,“一家供应商的倒闭,就足以导致整条汽车生产线的停工。”</p><p>4月9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炮轰”美国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对等关税”的主要倡导者纳瓦罗是“白痴”,“比一袋砖头还蠢”。路透社4月中旬报道称,“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34%的关税时,特斯拉已经准备好吸收额外成本;但当关税超过34%时,特斯拉已经无法吸收额外成本,导致部分零部件运输计划暂停。”</p><p>首当其冲的还有日本。有日本野村研究所(NRI)经济学家预计,美国汽车关税增加25%,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约0.2%。然而,2024年日本实际GDP仅仅微增0.1%。</p><p>曾经担任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日本大和证券高管的德地立人告诉财新,“汽车产业对日本太重要,美国又是日本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基于这样的判断,日本在这一轮关税谈判中大概率会妥协。”更多内容请看《关税扰动全球车市》。</p><p><br></p><p>《外国律所进退之间》</p><p>根据司法部数据,外资律所尤其是美国律所驻中国内地办事处数量,从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开始陆续减少。2017年至2022年,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数量从244家持续下降到205家。2023年小幅回升,202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 </p><p>据财新不完全梳理,2023年以来,已经有十余多家知名外国律师事务所缩减或退出在华业务,其中多数为美国律所。</p><p>大潮之下,也不乏有一些外国律所加码中国市场。也有不少美国律所并不是完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有的选择关闭其位于北京或上海的办公室的同时,也保留了香港办公室,并进行业务整合。</p><p>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加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减少,相应的外国律所在中国的业务也在减少。美国律所过去除了提供投资方面的法律服务,还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法律服务。但近年来,企业赴美上市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p><p>此外,美国律所运营成本高、业务量减少,盈利状况不佳,也是调整业务布局的原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涉外律师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恶性竞争。这个太‘卷’了,原来赴美上市的律师费至少在100万美元,现在四五十万美元就有人做,竞争非常激烈。”外国律所的中国市场进退,是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还是市场竞争导向?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主体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更多内容请看《外国律所进退之间》。</p><p>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四大矿山”CEO谈如何投资未来、伪装成娱乐的严肃摄影等内容。</p>
April 22,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商务 宣发|孙坤</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为民营经济立法》,让我们看看,《民营经济促进法》里对那些民营经济运转中的痛点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法。</p><p><br></p><p>“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如是表示。</p><p>《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中,“公平竞争”处于总则之后第二章的显著位置。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制定涉及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应当经过公平竞争审查,并定期评估、清理、废除含有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内容的政策措施,保障民营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p><p><br></p><p>市场竞争的前提是准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随后开始试点,2018年12月全国全面施行后,至2022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已更新了三次。</p><p>每一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均宣告“缩减”,事项从最初151项缩减到现行117项,禁止许可事项压减约23%。</p><p><br></p><p>不过,跨过市场准入门槛之后,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民营经济主体也许会遇到种种影响公平竞争的情况,比如招投标中的隐性排斥、“融资贵难慢”“新官不理旧账”等。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1021.SH)董事长王煜此前对财新表示,在调研及与民营企业家交流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目前政策出台很多,但在执行上仍存在有待改善之处,其中最关键的是资源分配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并没有平等对待。“资源给了国企,不管结果怎样,经手的人也没有责任,但给了民企,就要担惊受怕。”还有专家对财新提到,有些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巡视时,也会对政府部门、国企、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格外关注。</p><p>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受国务院委托,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报告表示,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等方面矛盾仍较突出,民营企业进入部分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犹存,一些民营企业还难以平等获取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政策落实和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一些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有的地方政务诚信建设有待加强,企业账款“连环欠”问题尚需解决。</p><p>公平竞争如何落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接受对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政策措施的举报,并依法处理。前述国务院报告表示,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专项清理工作,共清理各类政策措施1.76万件。</p><p>对“未经公平竞争审查或者未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出台政策措施”和“在公共资源交易中限制或者排斥民营经济组织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两种情形,《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还规定了责令改正和政务处分的法律责任。</p><p><br></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张一川,文章当中除了介绍了如何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外,还详细分析了进一步健全法制对经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强化产权保护的机制应当如何设立。</p><p><br></p><p>《黄金冲顶之后》</p><p>全球经济在美国关税新政的搅动下风起云涌,不少交易者把希望寄托在黄金上。但是近期黄金行情一波三折,让不少投资者心惊胆战。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各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后,黄金价格冲高回落,在三个交易日内回吐了近一个月的涨幅,但在第一波关税“震撼”过后,市场对黄金的信心又迅速反弹。</p><p>紫金矿业(601899.SH)首席行业研究员黄孚认为,“这次的影响远超2018年贸易摩擦。下一步影响金价走势的重点在于,关税政策会不会影响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中长期影响因素是,这次特朗普将关税作为谈判、博弈的筹码,给全球贸易秩序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将冲击美元信用。</p><p>国际金价在波动中刷新历史高点。4月17日,周六福的999.9足金饰品价格已经突破1000元/克。深受“乱世买黄金”传统观念浸润的中国消费者和投资者,追金热度再升温。随着金价水涨船高,手续费较高的积存金也因为便于交易、价格实时变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从“搓券”改成“搓积存金”,也就是频繁短线操作套取价差。</p><p>不过,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对黄金价格走势始终是谨慎态度。从1975年以来,以12个月为周期,黄金仅有58%的时间实现了正回报,远逊于美国股票82%的正回报率和MSCI全球指数78%的回报率。全球资产管理公司Fisher Investments创始人肯·费舍尔提醒:“不要被黄金近期的涨势迷惑。”他认为,市场对于黄金的避险和抗通胀功能存在高估,黄金投资获利需要精准把握市场时机,或者依靠运气。作为避险工具和储备资产,支持金价上涨的因素似乎都还在,究竟是否值得追高?更多内容请看《黄金冲顶之后》。</p><p><br></p><p>《审视“全民智驾”》</p><p>4月12日,国内重要的智驾硬件供应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参加论坛时,发出感慨:“过去这几年,看到此起彼伏的汽车营销、狂飙中的智能驾驶,我内心深深地不安。”</p><p>2025年一季度,国内车市掀起“全民智驾”浪潮。车企争相召开发布会展示智驾布局,新车上市几乎必谈智驾——直到小米SU7车祸为行业泼来一盆冷水。这一轮反思的焦点是,车企在重点宣传智驾“绝活”时,普遍将智驾系统的能力边界放在了的聚光灯之外。</p><p>中国汽车市场高度“内卷”,没有车企愿意在技术方面示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指出,一个亟待纠正的情况是:车企宣传的时候,“智驾是这也行,那也行”,但在用户手册里,“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p><p>行业普遍性风险还体现在“倒挂模式”上。每款汽车产品大多分为不同配置,比如高配车型的高阶方案往往包括激光雷达,智驾芯片的总算力也明显更高。但在真实世界的交易中,大部分消费者选择的是低阶版本。他们被各种话术反复“轰炸”,知道高阶版本能做到什么,恐怕并不清楚低阶版本不能做什么。</p><p>此外,智驾“期货”也大行其道。新能源汽车系统可以像手机软件一样通过软件在线升级(OTA)的方式实现“常用常新”,这给了一些车型“画饼”的空间。然而,科技进步没有“回头箭”,智驾已经是国内外汽车行业新一轮竞赛的重点,中国企业在智驾领域耕耘多年,不可能放弃优势地位。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中如何划分?如何建立起智能驾驶安全的护城河?更多内容请看《审视“全民智驾”》。</p><p><br></p><p>《欠债的公立医院》</p><p>公立医院运营承压已不是秘密,其中的矛盾往往以医院降薪、员工讨薪的形式爆发,最极端的表现则是债台高筑,最后破产崩盘。</p><p>公立医院近年来日子不太好过,先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实施了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后来遇到了新冠疫情期间的业务断流,接着又赶上医保政策收紧、患者流失加剧,医院收入滑坡;不少医院早年举债建设,旧债没还又添新债。</p><p>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在20年间几近翻倍,负债规模在过去10年内增加近3倍。</p><p>业内人士分析,公立医院的债务主要来自盖大楼、购买仪器设备、人才引进。公立医院通常参照历史财务数据来规划,如果医院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现金流完全可以覆盖债务资金成本。但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医院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虽然政府频繁发文严禁公立医院无序扩张,但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又在变相鼓励这种行为。医院规模扩大,床位增加,医院级别才能提高,二级医院才可能获评三级医院,院长的行政级别和收入也会相应提高。</p><p>不少院长希望地方财政出手化债。但从宏观经济来看,各地政府新的支柱性产业形成、地方债化解都面临不小挑战,财政补助很难有更大的财力支撑。降薪减员几乎成为不少医院管理者应对危局的唯一方案。公立医院何以至此?未来如何化债?更多内容请看《欠债的公立医院》。</p><p><br></p><p>《注安证挂靠背后》</p><p>随着安全生产标准不断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这一执业资格,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不断攀升,相关教育培训市场行情看涨。一些教培机构用高通过率、承诺推荐挂靠工作获取高额兼职收益为噱头,吸引考生购买相关培训课程。教培行业销售话术夸大其词,甚至在培训协议之外无中生有,究竟构成诈骗犯罪还是仅仅属于虚假宣传,成为最近一个案件的争议焦点。</p><p>挂证取酬现象在建筑、环评等行业并不是新事。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相关标准不断提高,国家对涉及安全生产的单位配备注安师的数量作了硬性要求,持证注安师数量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缺口,导致了灰色地带的出现。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具体操作办法是,持有注安师证书的人将证书违规挂靠到非工作单位名下,本人不用在挂靠单位出现,只挂证就可以取得相应报酬,而用人单位则借此满足了国家对注安师数量的要求。</p><p>一名在安徽承包矿山开采的小老板告诉财新,他所在的企业一年开采100万吨硫化矿,企业有十多名工人,按照监管要求,企业必须配备一名以上注安师进行专职生产安全管理。招聘一名全职注安师每年花费在20万元左右,为了节省成本,几年前他招聘了一名兼职的注安师,只需要把证书挂靠在该企业,配合企业达到监管要求,兼职报酬为每年5万元。这名小老板说,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检查要求越来越严格,会详细审查持证人员的缴纳社保记录。从2024年开始,该企业还是以18万元年薪聘用了一名注安师全职工作。更多内容请看《注安证挂靠背后》。</p><p>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经济超预期后宏观政策走向、空气质量标准再修订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p><p><br></p>
April 14,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商务 宣发|孙坤</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重搭全球供应链》,让我们看看,截至关税大战启动后的第七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p><p><br></p><p>面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原材料价格首先扛不住,因为需求在骤然萎缩。</p><p>高盛在4月9日的报告中大幅下调2025年铜需求年增长率至1.3%,相比2月报告一次性下调了1.9个百分点。</p><p>国投期货研究院有色金属组组长肖静指出,在特朗普打响此轮极端贸易战之前,市场基本没有担忧过中长期全球铜消费需求,但贸易战在威胁全球经济秩序与贸易稳定性,经济衰退焦虑威胁到全球整体铜需求:“一旦极端关税落实,国内机电类、集成电路、金属制品等出口需求势必受到拖累。”</p><p>这一极端情形,早在特朗普上台前市场就有所预期。美国市场“虹吸”全球铜库存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增加,2025年一开年,金银铜等金属市场的飙涨拉开序幕。(详见本刊2025年第12期封面报道《“都在寻找安全感”》)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安泰科指出,大量铜库存涌入美国,打乱了全球其他地区的供应节奏;而全球铜库存流向的改变,令铜进口国不得不调整采购策略,寻找新的供应渠道。</p><p>最上游的油气、金属等原材料成本增加已成定局;下游制造、贸易环节再次征税,必将放大全球供应链的成本,抑制制造业发展。伍德麦肯兹供应链数据与分析高级分析师Ben Boucher指出,算上“对等关税”,美国进口锂电池的平均关税达到48%,预计锂电池价格上涨20%—25%;美国光伏组件平均关税达到37%,预计组件价格上涨10%—12%。当前,核心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锂电池、太阳能组件、变电站设备等,美国市场都处在供应紧张状态,正成为全球建设光伏项目最贵的国家:即使考虑IRA补贴,在美国安装光伏项目的成本比欧洲要高出50%。</p><p>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安泰科指出,全球性的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经济走弱预期,将令对制造业的投资意愿更加谨慎,进而导致全球工业活动放缓、供应链迟滞以及效率下降等诸多问题。</p><p>中长期而言,全球贸易在走向“圈层贸易”。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工业平台负责人许季刚对此解释称,未来全球会形成多个“供应链圈层”,意味着不同区域会通过贸易保护、价格歧视等方式,形成自己的供应能力与体系。“全球企业都在深耕本土化,更强调本土供应。”</p><p>中国企业在不断探索和调整海外投资模式。过去两年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中间品的出口份额在增长,中国近邻东盟国家、美国主要近岸贸易国墨西哥等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市场。如今这一进程已被打断。“对等关税”政策对刚在海外建厂、尚未收回投资的中资企业冲击较大,尤其是面向美国市场的企业;“出海”不久或仍在考察阶段的企业,则普遍按下了海外投资的暂停键。</p><p><br></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罗国平、覃敏、包云红、孙嫣然、赵煊、冯奕铭、包志明、屈运栩,文章当中除了介绍了关税之战给世界产业链带来的重塑外,还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反制策略和影响,以及之后可能的跨境新解法。</p><p><br></p><p>《饭圈网暴漩涡》</p><p>4月以来,监管再次出手整治“饭圈”乱象。</p><p>一个月前,百度高管之女引爆了网络暴力风波,让“开盒”这一饭圈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开盒”类似于早期互联网论坛上风行的“人肉搜索”,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恶意公开,煽动网民攻击谩骂。</p><p>但这次出人意料的是,用这种手段倾泻私愤的人群中还包括13岁未成年人,而起因仅是一句饭圈的吐槽。被质疑为开盒提供便利的百度(NASDAQ:BIDU/09888.HK)迅速自证。然而,百度在经历2016年虚假医疗广告搜索引出的“魏则西之死”,以及2024年前公关负责人璩静职场不良言论等多个严重争议事件后,公信力已经折损。在这场开盒风波中,当事人的账号、发布的过激言论都在微博平台,但微博官方至今没有对此事件正面回应。</p><p>一名内容安全策略人士直言,“饭圈用户体量大、抱团、自发扩散影响力,这类属性适合平台提升规模,但发展到现在,成了尾大不掉的群体,隐患极大。这导致平台想管却不下狠手管,难就难在如何砍自己一刀。”</p><p>百度查证,这次网络暴力事件的开盒信息来源于海外匿名聊天工具Telegram,其中存在大量“社工库”,可以用极低门槛查到微博用户的个人信息。实际上,隐私交易不止于此,在普通互联网之外还有一张庞大而隐秘的“暗网”,巨量来源不明的数据和隐私信息在这里沉积。安全专家表示,“暗网上有全球各地的重要数据,中文暗网上甚至出现过专门交易汉庭开房信息的论坛。”</p><p>监管已经持续跟进数年,人工智能(AI)模型等先进技术也被应用到各类平台内容治理中,为何网暴和个人隐私泄露仍然在社交媒体盛行?超大型互联网平台又当如何担起责任?更多内容请看《饭圈网暴漩涡》。</p><p><br></p><p>《券商业绩乍暖》</p><p>2024年前三季度,受股市疲弱与监管趋严双重因素的影响,证券行业整体承压,证券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呈现双降的态势。直到一套政策“组合拳”催生的“9·24行情”,一举扭转了2024年证券行业的业绩颓势。券商2024年四季度业绩大幅反弹,全年业绩最终呈现“V”形走势。</p><p>但证券行业依然面临着如公募降费、监管从严、券商马太效应日益加剧等诸多挑战。公募降费政策的实施对经纪业务冲击显著,2024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较2023年大幅下降35%。</p><p>作为券商最传统的业务,经纪业务是典型的“看天吃饭”,在A股大幅波动、公募行业降费的影响下,占比已从此前的30%降至20%上下。投行业务同样承压,2023年下半年IPO阶段性暂停,券商投行业务收入自此陡降。2024年再下一个台阶,A股股权融资全面走弱,IPO市场融资规模不足674亿元。投行业务收入占比不足6%,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券商面临更大压力。</p><p>相比之下,自营业务成为业绩支撑,占比大约为35%,券商通过增配高股息资产和债券投资,降低市场波动对利润的影响。然而,低利率时代的到来和债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券商固定收益投资提出了新考验。</p><p>长期来看,要如何解决业绩的波动性和券商持续增长的资产规模之间的矛盾?券商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方向性业务与客需型业务?更多内容请看《券商业绩乍暖》。</p><p><br></p><p>《上海车展未了局》 </p><p>距离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不到一个月,主办方地位之争终于落定。3月31日,上海市高院作出终审判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失去上海车展主办权,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为赢家。</p><p>车展市场蛋糕越来越大,矛盾也在积累。在终审判决前,双方多次交锋,各自多次向企业发函,强调自己的主办地位。汽车业会展经济包含巨大利益,粗略测算,2025年上海车展仅租金收益就至少达到7.2亿元。</p><p>上海车展主办权之争,也折射出行业正在失去一些旧有的规则和默契,走向更加不确定的未来。知情人士透露,贸促会汽车分会和上海贸促会已暗战数年,按照协议分工,贸促会汽车分会负责面向跨国车企及合资企业招商,上海贸促会负责面向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招商。展位费分账时,贸促会汽车分会拿走大约20%。此前,跨国车企和合资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大量份额,也是国内车展的参展主力,因此贸促会汽车分会的话语权更强。</p><p>随着市场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行业生态剧烈变化,贸促会汽车分会的招商触角向自主品牌延伸,跨越了分工界限,引发上海贸促会不满。2023年,贸促会汽车分会延迟支付上海车展展位费,更是激化了矛盾。</p><p>车展经济和国内车企、市场竞争状态息息相关。2024年,不少品牌缺席了成都和广州车展,比如爆雷的高合汽车,正在深度调整中的东风日产、起亚、斯巴鲁等。当前,已经有企业决定退出2025年上海车展,部分豪华品牌放弃参展,之前单独设立的豪车馆可能将被打散。</p><p>有消息称,2026年北京车展会启用面积更大的新展馆。但行业普遍认为,国内车企和品牌数量太多,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到时还会有那么多的车企参展吗?更多内容请看《上海车展未了局》。</p><p><br></p><p>《奢侈品寒潮》</p><p>经常购买奢侈品的刘雨发现,过去一年品牌VIC(Very Important Client)活动明显增多,参与门槛也降低了。她年消费约10万元,之前这类活动多邀年消费50万以上顾客。但今年3月,她一周内接连收到国贸LV、香奈儿门店的邀请。</p><p>奢侈品市场正在悄然生变。过去一年,中国本土奢侈品销售下滑明显。有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在2024年整体销售额估计同比下降18%—20%,贝恩该系列报告的主题从2023年的“复苏和过渡”变为“逆水行舟,穿越周期”。</p><p>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30余年,现在走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点:往外看,出境游恢复,2024年上半年日元汇率走低,日本市场虹吸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需求。贝恩指出,2024年,大约四成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p><p>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消费萎缩实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中国人不买后,短期内很难找到一个新的经济体有中国的体量和消费能力再续增长”。</p><p>当前,奢侈品消费者结构和信心也和之前大不相同。中产阶层,也就是奢侈品的“进取型消费者正在急剧萎缩;即使是奢侈品的核心客群,也就是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富裕人群”,他们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另外,擅长“造梦”,用稀缺制造渴求的品牌商们也开始发现,在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想要让消费者持续追捧并不容易。</p><p>寒潮几乎波及所有奢侈品公司、所有品类。贝恩指出,2024年,珠宝和腕表的降幅最大。独树一帜的是,中国黄金珠宝企业老铺黄金(06181.HK),分析人士认为,老铺黄金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心态——既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稳定性,又渴望奢侈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情绪价值。</p><p><br></p><p><br></p><p><br></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