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洪雨欣
【欣言心语】是一档由主播洪雨欣主持的播客谈话节目。 每期我会邀请一个嘉宾朋友,以访谈的形式谈论生活与理想,当下与未来,严肃与娱乐,传统与新潮,群众与个人。 我想我也许没有能力去给你一个答案,但如果能给你一些快乐,这也很好不是吗? 祝你愉快,我们下期见。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5/19/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January 18, 2025
<p>“作为英语老师,你觉得英语母语者能比非母语者解释得更好吗?”</p><p>nana并不这么认为,作为一个非母语者,她可以用更简单的英语给学生解释一个词的含义,很多程度低的学生能够听懂。</p><p>nana是纽约公立高中的一名英文老师,硕士毕业后又回到了学校,工作刚满一年。每天她4点起床,5点出门,6点到学校备课,7点开始上第一节课,一天连续上5节课。班里的三十多个学生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移民,他们讲乌克兰语、讲厄瓜多尔语、讲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十几个国家中的某一种语言。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背井离乡,又因相同的原因齐聚一堂。</p><p>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元化的城市,这群学生语言多样,文化多变,英文程度参差不齐。除了用非母语的英文授课,nana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p><p>“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一个学生的名字读顺,在此之前我的舌头和肌肉都不受我的控制”</p><p>nana大学毕业才来到美国,在此之前她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非英语母语者的英语老师,她讲英语有口音,弄不清英文名的发音,没法得心应手地解释一个英文单词,但她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p><p>“当我在犯错的时候,我能向学生展现更多身为‘人’的一面,原来老师也会犯错、老师也会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这个时候我的学生反而会更有安全感,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教书的劣势,也是绝对的优势”</p><p>她也曾为自己不够标准的英文口音而羞愧,对自己不够优秀的英文能力耿耿于怀。课堂上,她既要想内容,又要想语法,有时甚至不知道是否向学生解释清楚了他们的问题。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她上了一堂又一堂的课,教了一批接一批的学生,这点不忿似乎已随着对自己的接纳和包容而逝,她将自己独在异国为异客的无所适从共情到了这群年仅16、7岁的孩子身上,她知道,她的学生或许会比她有更强烈的羞愧感。</p><p>“学生能感觉到我的挣扎,他们能感受到我有很努力地想要教会他们英语,这会让我原谅自己的不完美”</p><p>她每天都在学习如何用英语解释一些很基本的常识,当必须用英语解析一些日常用到的词汇时,简单的单词突然变得不再简单,她常常思考如何拆解这些定义,变成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步骤。她不仅是一个英语老师,也是一个英语终身学习者。</p><p>“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engineer(工程师)是什么,我真的没想到有人会问这种问题”</p><p>为了解释清楚独立日的概念,nana找出了所有学生国家的独立日照片和日期,她说,学生看到自己的国家,会产生归属的情绪,自然会跟这个课堂产生更多的联系。她也试图把精力和注意力分配给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p><p>“我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我的学生,既然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p><p>nana从来不认为学生背景的多元化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她的眼里只看得到一条路,就是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p><p>“比起压力,我更多的是兴奋和好奇,我好奇这群学生背后的每一个故事,就像拼拼图一样”</p><p>在一次课堂作业的布置中,nana让他们各自分享一件生活中的趣事,</p><p>“我原本期待的是打篮球、学乐器的答案,但是有一个乌克兰学生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讲述当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他是怎么跟着家人躲到地下室,怎么听到曾经的家分崩离析的声音,怎么看着身边的亲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我读完是很震撼的,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回答”</p><p>她突然意识到,这些学生很多都残留着被战火创伤的记忆,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有着不幸的过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一并凝聚成了师生走向彼此的道路,她的学生在慢慢走近课堂,她在慢慢走向他们。</p><p>“当你能真正拥抱每一个人的独特性的时候,你才会理解他们”</p><p>现在的nana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一个不算完美的老师。</p><p>除却语言上的困扰,也有几个过于“独特”的学生给nana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几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男同学经常在课上公然开女性的玩笑,这让同为女性的nana十分难堪。但她并不认为这就代表他们是坏孩子,只是在他们以前的国家,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要尊重女性。所以她决定,在明年三月份——性别平等月的时候,给学生们好好上一节讲述性别平等的课,她打算通过这节课,让这些男生们认识到女性一直以来所遭遇到的不公。</p><p>尽管如此,这些课堂内的“麻烦”跟课堂外的“危机”相比却有些微不足道了。在美国老师的眼中,教室里才最安全。</p><p>“我一般避免走楼梯,很多不良学生会在楼梯间抽烟,有些还会在厕所进行一些不法勾当,如果看到了不管就是老师失职,但是管了学生有可能会对你造成人生危险”</p><p>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国内的班主任会让家长监督学生学习,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但这套在美国却行不通。在这个公事公办的国家,老师只需要负责课堂内的教学,至于课堂之外,最好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p><p>“我一开始跟学生家长打电话会说很多,4个学生家长能打1小时,其他老师都不会这么干,只有我这么干,虽然家长还挺开心的,但我以后不会这么做了”</p><p>资历深的老师提醒nana,跟学生和家长沟通一定要留下文字记录,以防后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要打听学生的家庭情况,少问课堂外的东西,在学校,老师仅仅就是老师。</p><p>作为一个带点理想主义气质的园丁,nana一直努力栽培她的学生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但是人情世故的现实让她意识到,在美国,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保护自己。</p><p>“我不寒而栗,我真的是在学校吗?”</p><p>所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美国当老师操心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教书育人,但同时nana也表达了自己的悲观,比起还会对人文艺术产生敬畏之心的90后来说,大部分新一代的孩子想的是怎样赚更多的钱。</p><p>“我慢慢意识到学习好这件事情对现在很多学生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学生来学校不为学习,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当没有一个目标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又应该教他们什么呢?”</p><p>欢迎关注小红书@毛町是,参与更多话题和讨论</p><p>以下平台也可以找到我哦</p><p>苹果播客|QQ音乐|网易云</p><p>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见</p>
December 30, 2024
<p>在美国家庭当保姆的一天是什么体验?</p><p>7:00~7:45 准备早餐</p><p>8:10~8:30 送孩子上学</p><p>14:30~15:30 接孩子上兴趣班</p><p>16:00~19:00 家务、准备晚餐</p><p>20:00~22:00 帮孩子洗澡、辅导功课</p><p>今年是秋秋来到旧金山的第二年,这是她在过去一年多里互惠生工作日的时间表,她时不时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秋秋来自山西太原,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想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期间参加过马尔代夫的国际义工项目,崭新的生活体验更加坚定了她想出去走走的念头。毕业之后她在上海和太原分别工作了一段时间,迷茫过、纠结过,唯有“想出去看看”这个念头一直没断过。由于家里支撑出国留学的费用有限,秋秋开始寻找出国打工的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小红书上找到了乐培机构的互惠生项目。</p><p>互惠生,源自法语”Au Pair”,意思是“平等,互助互惠”。互惠生项目起源于欧洲,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来自世界各地18-26岁的青年学生寄宿在外国家庭,帮助照顾孩子、分担家务,家庭会提供食宿、教育福利和零花钱。</p><p>来到美国之后,秋秋的住宿家庭送给她一个Ipad当作见面礼,帮她办电话卡和银行卡,带着她去超市选购日用品,周末会带上她去爬山、酒庄、朋友生日会。虽然是很亲切的华裔家庭,秋秋还是一直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她每隔一个月就会跟家庭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的反馈,也消除了很多潜在的误会。</p><p>”两个小孩都教育得很好,虽然偶尔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我很快就忘了,有时会跟其他互惠生朋友吐槽一下,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一定要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爱,所以尽管有时候他们惹我不开心了,我还是会尽力去表达这样的爱。”</p><p>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全英文的环境。秋秋谈到自己大学的时候英语四级都没过,第一次机构的口语测试也没通过。后来她密集练习了一个礼拜,每天都开口讲英语,确保念得顺畅,这样提升得很快。来美之后她在这边的社区大学选了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这门课,听说读写都有教。纯英文的环境也帮助她更快融入,来了七八个月之后,秋秋基本上可以听懂大部分的日常交流了。</p><p>“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提高英语,虽然永远不可能讲得像本土人那样,但是现在日常沟通基本没问题,这样我就觉得已经很好了。我在这边也找到了现在的老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认识了不一样的朋友和世界,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遗憾的一面就是不能经常回家。”</p><p>秋秋现在有了新的目标,她一边继续上课一边找工作。她在社区大学不光尝试了设计专业课,也选了其他感兴趣的课程。</p><p>“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生活,遇见了不一样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视角”</p><p>也许,这样勇敢向前的秋秋,也是她人生旅途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吧。</p><h2>Q&A:</h2><p><strong>现在国内做互惠生项目的有哪几个机构?</strong></p><p>主要有四大机构。中惠、乐培、互惠生联盟和楚风。中惠和乐培是两个比较大的机构,互惠生联盟是比较新的。每个机构都有一个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所有合作美国家庭的信息,我入的库叫Au Pair in America(最大的库之一),还有Au Pair Care/IE/EAP/GAP等其他的库。</p><p><strong>对申请人有什么要求?</strong></p><ul> <li>18-26周岁(美国互惠生要求26岁半前一定要入库)</li> <li>高中以上学历</li> <li>无犯罪记录</li> <li>未婚未育</li> <li>驾照(且有一定的驾驶经验)</li> <li>通过机构的英语口语测试(可以与母语者日常交流)</li> <li>有照顾小孩的经验(至少两段非亲属关系的照顾孩子经验)</li> <li>专业类项目(具备专业育儿资质或2年以上相关全职工作经验)</li></ul><p><strong>申请流程大概是怎样的?</strong></p><blockquote>签约报名</blockquote><blockquote>准备资料</blockquote><blockquote>入库匹配和家庭面试</blockquote><blockquote>办签证</blockquote><blockquote>纽约培训</blockquote><blockquote>到互惠家庭</blockquote><p>我从报名到拿签证一共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也有四五个月能拿到的,长的也有一年,具体看你准备资料的时长。随时可以报名,匹配上了就可以去。准备好的资料会上传给匹配家庭,会安排和家庭的2-3次的面试,由家庭来决定要不要跟你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就进入办签证环节,机构会教你怎么弄,总体来说被拒的概率不高。签证下来后机构会帮你支付香港到美国的机票钱。</p><p><strong>怎么能够挑选到好家庭?</strong></p><p>准备好各种问题,提前跟家庭沟通清楚,不要不好意思问,因为这关系到你未来1年在这里生活的各种状况。比如周末要不要工作,有没有加班工资,允不允许用车,油费自付还是报销等等。你也可以要求跟上一任的互惠生沟通的机会。</p><p><strong>互惠生之间沟通交流得多吗?</strong></p><p>大家有一个群,大家会聊各自的家庭,也有一些家庭避雷名单。如果跟家庭不合适的话,会有一个重新匹配的机会,两周时间匹配不上的话就会被送回本国。所以在重匹期间大家也会很积极地帮忙寻找合适的家庭,但总体来说重匹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每个互惠生社区会有一个负责人,每个月会举行一次社区活动,你能见到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互惠生。</p><p><strong>有什么教育福利?</strong></p><p>可以自己选学校上课,只要能够出示学分证明的学校就可以,家庭可以报销500刀,课程随便选,1年的项目要修满6个学分,延期1年就要多修6个学分,延期半年是3个。</p><p><strong>互惠生项目适合哪些人?</strong></p><p>如果想出国生活一段时间又预算有限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时你的适应力要特别强,公主病的话真的不建议。因为寄人篱下,出现各种问题都要自己想办法,所有沟通都得用英文解决,然后有些事儿还办不了。</p><p>想了解更多互惠生项目的费用、机构对比、准备手续、面试流程等相关信息,可以移步小红书关注<strong>@一叶秋秋</strong></p><p>欢迎关注小红书@毛町是,参与更多话题和讨论</p><p>以下平台也可以找到我哦</p><p>苹果播客|QQ音乐|网易云</p><p>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见</p>
October 20, 2024
<p>从2008年第一次邂逅一位流落缅甸的抗日老兵,到成为为爱止戈和平公益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孙春龙发起 “老兵回家” 公益活动的号角已吹响了十几年,瞬息万变的人与物中,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p><p>孙春龙,1976年生于陕西铜川,曾担任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报导过山西煤矿黑幕,深入过金三角追寻毒枭踪迹。2008年一次在缅甸的采访,孙春龙结识了一群无法回家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三年后,孙春龙发起 “老兵回家” 公益活动。时至今日,孙春龙已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老兵,而他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p><p><strong>访谈正文</strong></p><p>采访|洪雨欣(洪)</p><p>嘉宾|孙春龙(孙)</p><blockquote><strong>帮助多少老兵很重要,有多少人去帮助老兵更重要</strong></blockquote><p><strong>洪: </strong>您不仅帮助中国老兵搭建与亲人的桥梁,同时也帮助曾经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士兵亲属,这是您的慈善基金会与其他慈善机构不同的点之一吗?</p><p><strong>孙:</strong>我觉得我们基金会可能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价值观倡导为核心的机构,它不仅是在帮助这些老兵,更多的是在传播一个关于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就是对生命尊重的层面。帮助这些抗战老兵,寻找美军的遗骸,其实也都是建立在一个人性的基础之上。我觉得不管是哪一个国家,他们的士兵在战争结束之后,其实需要的都是回家。</p><p><strong>洪:</strong>近几年老兵援助的公益组织越来越多,龙越基金会还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机构的地方?</p><p><strong>孙:</strong>因为刚刚开始是我创办了龙越基金会,其实在后来到了2018年的时候我就离开了龙越,然后我自己又另外创办了两家机构。这两个家机构一个是在做阵亡将士遗骸,一个是在筹建关于抗战的一个纪念馆。我们和国内的其他的公益机构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站在价值观传播的立场上去做了很多项目,另外一个是非常注重做参与者的一种体验和改变,其实有一句非常核心的话是,帮助多少老兵很重要,有多少人去帮助老兵更重要。</p><p><strong>洪:</strong>普罗大众可能没有跟这场战争或者是参与战争的老兵有过多的关联,是怎么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的呢?</p><p><strong>孙:</strong>对于一个公益项目的初期来说,一定是找到最直接的关联人。我们在刚开始也是接触了一些老兵的后代,但是我们后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的参与。我们在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之间的责任的问题。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有很多中国人愿意站出来,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去保卫他们,保卫他们的历史,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重点去做传播的一个东西,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起了更多年轻人的一种责任感。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捐助者志愿者其实在全国有上千万,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p><blockquote><strong>慈善是一个无关钱财的公民意识</strong></blockquote><p><strong>洪:</strong>唤起各个年龄阶层人的慈善意识这件事情,是您在慈善事业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吗?</p><p><strong>孙:</strong>对于很多普通的公益机构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慈善意识,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公民意识。这个公民的意识是什么?比如说普通的中国慈善意识更多宣扬的是你如果有钱了,你应该去帮助更多的穷人,但我觉得宣扬的不是这么一个道理,其实帮助别人和有钱没钱是没有关系的,它只是你的一种行为,或者是你的一种心态,穷人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们希望去传递的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就是别人的死活是和你是有关系的,因为自己有一天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需要传播的是让每一个个体觉得,当别人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愿意站出来,那么这样的话,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愿意站出来。</p><p><strong>洪:</strong>都说慈善的本质是回馈社会,您觉得这是做慈善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吗?</p><p><strong>孙:</strong>这对于更多普通的慈善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核心,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正常社会治理的必要的东西。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个体,我们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上是在做抱团取暖的事,和有钱没钱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我们一直力图去传播的一个理念。很多人都说,你没钱为什么要去做公益,有的人也会说等我有钱之后,我也可以帮你们,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一个理念和价值观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去过缅甸很多次,缅甸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但是缅甸衡量公益的慷慨指数是全球最高的。慷慨指数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愿意帮助别人的意愿。在缅甸夏天大热天的时候,住在马路边的那些住户,每家每户在门口都会放一个水潭,然后有一个水杯放那里。路上走路的人口渴了自己可以舀一杯水喝,而且每天都会换水。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事情,但就成了一个集体的行为,之后让这个世界、让这个社会就变得非常的温暖。在中国的传统中都是我有钱了之后我会帮助别人,这不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其实你有钱你可以多出一些力多出一些钱,但是和帮不帮别人这个心以及钱的财富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p><p><strong>洪:</strong>如今年轻一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慢慢变得如履薄冰,这是否表示现在的慈善意识比过去更微弱呢?</p><p><strong>孙:</strong>其实中国的公益慈善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在很早以前是希望工程,真正形成全民慈善公益的大环境是在汶川地震开始,大家都踊跃地来捐款来帮助别人。但这么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其实发展的比较快,当然这个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大家对公益还是有很多的初级的、道德绑架的问题。而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说现在技术和网络平台让很多的普罗大众有了参与捐款更便捷的方式,但是还有没有到一个全民的意识,这是目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阶段吧。虽然对于很多年轻一代来说,在社会压力之下、现实之下,大家的交流可能变得越来越少,但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最终还是需要大家能抱团取暖。</p><blockquote><strong>我们对历史往往是不够重视的</strong></blockquote><p><strong>洪:</strong>您用了什么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老兵援助的行动中呢?</p><p><strong>孙:</strong>其实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历史往往是不够重视的,尤其是这几千年来,我觉得我们一直没有去客观的去记录我们的历史,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去吸取经验和教训。但是我来到美国之后发现,美国对历史的记录做的特别好。比如说我在斯坦福博物馆看到关于民国时候的历史档案资料甚至比中国还更丰富。中国很多研究历史的会到国外去研究中国的历史,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来对历史就是没有足够的一个重视。我们希望可以让更多年轻人,能客观地、全面地去记录历史,能在这段历史中留给后代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责任。</p><p><strong>洪:</strong>在参观过斯坦福博物馆之后,有没有想过在未来开展慈善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做一些改善?</p><p><strong>孙:</strong>第一,我们希望能站在国际的视野上去看待当年在中国发生的那场战争,这样的话可能才会更有价值,也会更为客观。第二,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国际上的一些资料去完善当年那场战争。我这次来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家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从开始活动的筹备到最后的捐赠,我希望我们这个项目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抗战,而是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去研究关于中国所做出的贡献,美国将会作为我们国际化的第一站。其次我们希望真正能站在一个和平的视野去关注这段历史,在中国更多的历史记录是站在自己国家或者自己民族的立场上,甚至是党派的立场上,这样其实会有很多很狭隘的地方。另外其实在这段历史的描述中,国内还是有很多关于仇恨的传播。对于下一代来说,更多的是应该建立在一个和平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过去,我想这也是我们先辈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我们真正是想去做的是一个国际性的和平机构,这次来美国之后,希望和海外华人还有美国本土人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p><p><strong>洪:</strong>这么多年关于慈善的理念有发生过什么改变吗?</p><p><strong>孙:</strong>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以筹款为导向的,有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捐赠可能会去渲染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后来我们转为以倡导为核心,以传播价值观为核心。因为如果价值观或者方向错的时候,筹再多的款,可能最终结果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很快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转到了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比如我们怎么样去传播人和人之间的宽容和爱,不再去传播可能会激发人那些情绪的一些戾气的东西。一个公益机构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国家治理的第三方的力量,它本身就是在去缩减或者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但是如果说为了自己的筹款然后去激发了社会的很多对抗的话,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是不应该的。幸亏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所在,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改变。</p><blockquote><strong>从监督到扶助,从对抗到妥协,从公平公正到爱与和平</strong></blockquote><p><strong>洪:</strong>您之前说过一句话,当记者是监督强权,做慈善是扶助弱者,为什么最后选择从监督强权转化到扶助弱者呢?</p><p><strong>孙:</strong>一个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做媒体尤其是监督类的调查记者在中国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年轻的时候更愿意用一种对抗的方式去做改变,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东西不合适,我就要和你对着干,但最后发现很多问题用对抗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我现在更愿意用一些妥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和政府的合作,以前做记者时觉得不对,我就公开来指责你、监督你去做,但现在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想,为什么这个社会问题会产生,我们怎么样和政府去沟通,怎样能在政府的安全边界之内去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是我们在做了公益之后的一些改变吧。以前可能是以情绪为导向的,但最后只是情绪的宣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我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以结果为导向时候,就算有委屈的地方,也可以为了结果坚持下去。</p><p><strong>洪:</strong>在过程中,您觉得有完成或者是接近完成您的目标吗?还是发现了一个新的想要完成的目标?</p><p><strong>孙:</strong>这20年其实一步一步在接近我们的目标,比如怎么推动抗战老兵这个事情得到政府的认可,我们努力很多年,然后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这个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官方的一个认同,这么多年来政府也给予了很多的一些支持。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寻找阵亡将士遗骸,这些工作其实有时也是走在了政府的前面。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让这些老兵得到应有的照顾,所以去寻找那些阵亡将士遗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大的一些目标。简单来说,我希望带领我的团队去向着诺贝尔和平奖的这个方向去努力。有时候我在外面去说,有人可能内心里面会嘲笑,但是对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就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理想的东西,它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得不到,但是为你指明了一个方向,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这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就是想向着为人类和平的角度去努力,推动人类和平的角度去行动。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包括在缅甸还有内战,还有很多地方都战火四起,这么一个状态下,为人类和平去努力的理念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其实是在背后有很多关于政治的很肮脏的东西。我们希望真正站在一个人类和平的角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爱好和平,这是可以跨越种族教、甚至不同价值观之间冲突的。</p><p><strong>洪:</strong>还有什么慈善事项是您希望更多人知道的呢?</p><p><strong>孙:</strong>我现在在长沙创办了两家机构,一个是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做阵亡将士遗骸寻找,我们希望寻找这个事情最终能上升成一个国家行为。现在政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依然是一个很模糊的地带。第二个是止戈和平公益发展中心,我们希望能修建一个关于这段历史,尤其这些老兵的一个纪念馆。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靖国神社,我去过靖国神社,我也偷偷进里面去看过拍过一些东西。靖国神社有对历史的歪曲,包括宣扬军国主义色彩,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那些阵亡将士在里面供奉着全是有照片有姓名有时间地点的,都做的非常详细,那从另外一个角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应该比他做的更好?最好的反对应该是你比他做的更好。所以说我们也希望在国内去建立一个纪念我们的阵亡将士以及那段历史中以个体为核心的一个纪念场所。这就是我们当下希望去推动的两件大事。</p><p>注:由于小宇宙字数限制所以访谈正文有所删减</p><p>参考资料:</p><ul> <li>中国慈善家《孙春龙:老兵回家,历史回家》</li> <li>一席演讲《孙春龙:没有回家的士兵》</li></ul><p>公益视频:</p><ul> <li>为爱止戈传媒</li></ul><p>如果你也对帮助老兵、对二战历史、对慈善公益活动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B站,关注孙春龙老师的个人媒体ID:【龙哥的战场】</p><p>如果想参与投稿欢迎关注小红书@毛町是</p><p>以下平台也可以收听节目哦:</p><p>小宇宙|苹果播客|QQ音乐|网易云</p><p>我们下期见</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