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akoibruce
<p>一起在心理、教育、運動的世界裡徜徉吧!!!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4/30/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May 1, 2024
<p>國內有玩三鐵的,應該很難沒聽過作者、是東華大學的徐國峰老師,本身也有參與三鐵活動,靠著自己的理論跟實務經驗,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成績表現;但其實徐老師的專長並不是運動相關,求學背景是語言相關。這幾年在全世界已經有太多運動員的表現跟成就讓人驚艷,特別是它們的生活背景跟身份,有很多人都不是傳統的正規職業運動員,有看過是教授的要兼顧家庭跟訓練、也有是四處兼職打工賺報名費跟旅費的、或是跟公司請假出來比賽就拿個世界級的冠軍等等。相信這些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不差,說是黑馬也只是因為不在相關產業活躍,要這些人長期持續有頂尖表現也不是不可能;但不是人人都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有足夠的訓練量跟強大的心理素質,才是可以拿下冠軍的最好組合,而這本書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在談如何贏得比賽,可是如果要創造出好的運動表現,內心的表現絕對是重要的。 <br /> <br />「心口不一」如果說這本書到底在談甚麼?要下一個結論,最簡單就是這四個字了。如果看過一些書或是分享,在談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另一個自己、另一個聲音之類的,那麼會造成困擾的理由就是因為跟這個東西沒有達到共識、也就是「內外不一致」一個不一致的人會出現很多讓自己很困擾的感覺,做出讓自己覺得很彆扭的行為,就是因為並沒有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應該這樣作、認同這樣的內容,可能是配合別人、當下的環境狀況、很勉強的狀態。因此一個一致性很高的人,相信心理素質跟韌性肯定也是高的;但這件事很難,人是很容易受到外界、風俗民情、跟他人說詞而被影響的,這種聽起來很不錯的狀態某個層面也要有一些高超的能力,或是奇怪的狀況,要能清楚知道自己要的、以及有能力拒絕跟排除外界設定的,這樣就能更加達到心口一致的狀態。 <br /> <br />「是心智還是心志?」心智的英文是mind ,心志的英文是will,前者談的是思想、後者則是欲望,在訓練時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幹嘛?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訓練哪一塊?沒有訓練是可以被拋棄的,任何模式都可能是關鍵的一環;但也不是甚麼練習都來一份。回到專項運動發展這麼多年了,甚麼項目要練甚麼都是有很多成功經驗跟前輩可以參考的,唯有一個東西比較難,那就是到底如何在這個項目裡去調整自己的心智(志) 要跑的快跟舉很重、或是高速騎車、水上活動、登山速攀等等,結論看起來一樣但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br /> <br />來聊聊意志力吧,這也是最常被大家認知運動員的強項,作者在書裡面提到認為可以分成三種方向,分別是「我要去做,這叫行動力」「我不去做,這叫自制力」「我真正想做,這叫夢想力」可以看出來這三個意志力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要達到自己的目標甚至是夢想,絕對是缺一不可、只是意志力要怎麼訓練?比起這個更想說的是意志力是有限的,作者提到它是一種精神能量,或是把它變成體力,每個人每天的體力都是有限的,那麼要如何安排跟使用就成了學問,意志力也是如此;但是意志力從來也不是會不會堅持的核心,可以長久保持對一件事的熱衷,那個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值得佩服跟學習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br /> <br />購買連結:<a href="https://reurl.cc/r9Dp3O"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r9Dp3O</a> <br /> <br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a href="https://reurl.cc/60mXM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60mXMd</a> <br /> <br />------- <br />訂閱串流媒體:<a href="https://reurl.cc/6vyrLb"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6vyrLb</a> (輸入折扣碼「wawa 」再享九折) <br />臉書粉專 :<a href="https://reurl.cc/Qejgao"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Qejgao</a> <br />Instagram :<a href="https://reurl.cc/D4d7O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D4d7Od</a> <br />方格子 :<a href="https://reurl.cc/K4p52e"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K4p52e</a> <br />訂閱電子報:<a href="https://reurl.cc/OGpgDA"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OGpgDA</a> <br />心智課程說明:<a href="https://reurl.cc/77eNG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77eNGD</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April 22, 2024
<p>作者提到會寫下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讓治療自由,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在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是要入境隨俗、尊重前輩跟業界、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或者會被氣得半死;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而不是講一套理想、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充滿了上對下。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 <br /> <br />學派重不重要?學了很多學派卻沒有任何一個精進的、或者說把學派之間相互使用,之於一個專業人員來說到底甚麼做法比較好?以前要申請研究所的時候,大家都會分享說像是以前的國北師是甚麼學派為主、輔仁大學是甚麼學派、中原大學又是哪個方向等等;但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去專門的發展跟培訓一個學派,那麼這個學派要精進很難、要有後人傳承很難,到後來搞的每個人都必須修完所有學派但又好像無法真正理解學派的獨特跟應用。在實務現場可以擁有很多種武器固然是不錯的,但這不代表這個人就非常厲害、可以保證接下所有類型的個案,因為有時候跟技術無關、可以跟個人議題有關、也可以是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性別不同、甚至是緣分不足等等。 <br /> <br />「靜止的物體有它儲存的能量」要說在這本書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句話了。這句話在書裡面的的例子有好幾個,一個是用時間跟玻璃來形容,作者說遇過一位教授說如果用心去觀察,會發現古老教堂的玻璃是下面比上面厚,而這就是看起來沒有在流動但其實是有在動的情況、另一個例子則是在說非洲有一種魚類叫肺魚,會在乾旱來臨之前將自己鑽進土壤裡,然後就很像冬眠似的,等到下一次雨季到來,將土壤弄濕之後就彷彿活了過來甚至還長大了,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般常識裡真的是難以相信,就像靜止的物體是要怎麼累積能量呢?如果要執著在字面上相信一定會卡關,但世界上有沒有完全不動的東西或是事情?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其實也不存在靜止的物體,只是它動的太不明顯了,用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去觀察也才改變那麼一點點的話,從人的眼睛、眼界看上去,跟沒有動是一樣的道理,然而事情真相並不是如此。也許人生不長;但如果蹲低是為了跳高,那麼在發光發熱到來之前,就不要輕舉妄動吧。 <br /> <br />作者提到自己在美國的一個交友網站練習交友戀愛技巧,甚至將這樣的能力應用在快速瀏覽新人履歷上,覺得真的是很有趣;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是實務經驗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科班主義者、同時也是經驗主義者,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甚麼狀態,通常很在意背景養成也很在意實務累積狀況。對於作者最推崇的,大概就是這個章節的相關內容,也就是對於甚麼有興趣、有需要就去體驗跟學習,因為想像沒接觸過的事物是有極限的,有個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而如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且大量的累積經驗,就算沒有督導、只要方向上不是太偏差,都是非常實用的、對於狀態的判斷跟應用,因地制宜的調整就會更加懂得分寸。人生有段時間應該都是需要這樣的磨練,最好是最沒有牽掛的時候,不然蠟燭多頭燒、還沒成功就會被燒毀了,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br /> <br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a href="https://reurl.cc/60mXM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60mXMd</a> <br /> <br />------- <br />訂閱串流媒體:https://reurl.cc/6vyrLb (輸入折扣碼「wawa 」再享九折) <br />臉書粉專 :<a href="https://reurl.cc/Qejgao"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Qejgao</a> <br />Instagram :<a href="https://reurl.cc/D4d7O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D4d7Od</a> <br />方格子 :<a href="https://reurl.cc/K4p52e"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K4p52e</a> <br />訂閱電子報:<a href="https://reurl.cc/OGpgDA"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OGpgDA</a> <br />心智課程說明:<a href="https://reurl.cc/77eNG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77eNGD</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April 15, 2024
<p>「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這一本厚厚厚、厚到不行又有一堆註解跟引用的書,對於一般人要閱讀有很大的困難度;但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分享,那就是它了。可以想一想,當家長還是當老師,在做的是屬於準備好路、還是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這個世代的做法大多是擔心的、不理解的、緊張的,就通通直接喊卡,而且只是交代孩子還不夠,必須得親自看到、現場督導確定一切如自己所料,可掌握的才能放心,那麼這樣孩子會有成長的機會嗎?會有的、只是會長的很奇怪、會長的無法適應環境、會長的自以為是,因為他/她們根本無法知道社會跟外在環境的真實樣貌,所有看到的跟體驗的都是被安排好的,而且是低風險、低挑戰性的,而這一定不是好的安排跟現象啊,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套一句現在人的情況,生的少就容易每個孩子都是寶貝;但這些寶貝反而更讓人擔心。 <br /> <br />這本書的重點就三個;但其實裡頭的細節非常非常的多,要怎麼介紹跟分享自己的心得,老實說是一大難題;但在一開始想要先介紹一下心理學的部分,這個學派叫作認知治療、有聽過的人它會稱為CBT,主要是在做認知的調整跟練習,讓自己可以改善狀況,特別是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們,算是一個比較常被推薦的學派。因為它是可以自己練習的,且入門並不困難、按照書上所描述的因為現在青少年有焦慮跟憂鬱傾向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認為透過CBT去改善狀況,那麼在上大學之後或是在日常生活才能夠更好好面對,有沒有效呢?只能說試了才會知道囉。 <br /> <br />「殺不死你的,讓你/妳更脆弱」如果之前有聽過這句話的話,它是殺不死你的讓你/妳更強大,那怎麼會在這本書就變成更脆弱呢?書裡面舉一個校規例子,它說有間學校規定家長必須強制出席入學說明會,且不可以帶堅果,因為可能會有學生對花生過敏,會覺得很合理還是很扯?覺得應該乖乖配合還是提出抗議?一般人沒事不會帶堅果在身上,可是在出席說明會的備註寫上這個,真的是很扯,是吧?根據統計數據在1990年代之前八歲以下兒童過敏是千分之之四,來到2008年再做一次研究,直接成長三倍,那麼殺不死你/妳的是有讓人更強壯還是更脆弱呢?那些致力於維護環境、讓孩子們遠離自己認知的危險狀態,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老師家長,這樣的做法在日常生活裡並不會讓孩子變的更好。 <br /> <br />「憂鬱症的人經常在自己的救生艇上戳洞,但讓心保持清醒能阻止這種習慣。人不是無助的。」關於青少年患有憂鬱或是焦慮的比例不斷在增加,個人認為這是被大環境影響、還有教養方式變更的產物。也許還是會有人認為這個就是遺傳、基因為主;但其實想一想,小朋友會突然的憂鬱或是過度焦慮嗎?通常是受到了甚麼刺激、或者說被限制了甚麼、以及自身表達能力不足心裡緊張等等,因此回到青少年身上,當大環境跟教養方式已經大不同時,人們會出現更多的文明病,可以說是因為過度保護造成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br /> <br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a href="https://reurl.cc/60mXM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60mXMd</a> <br /> <br />------- <br />臉書粉專 :<a href="https://reurl.cc/Qejgao"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Qejgao</a> <br />Instagram :<a href="https://reurl.cc/D4d7O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D4d7Od</a> <br />方格子 :<a href="https://reurl.cc/K4p52e"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K4p52e</a> <br />訂閱電子報:<a href="https://reurl.cc/OGpgDA"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OGpgDA</a> <br />心智課程說明:<a href="https://reurl.cc/77eNGD" target="_blank">https://reurl.cc/77eNGD</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